神话研究集刊

特稿

  • 史前中国有翼神兽论

    王仁湘;

    李零先生研究认为,中国的有翼神兽,无论就文献记载看还是从文物形象看,都与西亚、中亚和欧亚草原的艺术有不解之缘。然而,中国南方和北方出土的史前陶器纹饰表明,中国的有翼神兽可能出现的时代比现有的认知要早,或者说东方存在另一个有翼神兽体系。考察距今约8000年的高庙文化白陶上带翅膀的獠牙神面和距今约7000年的赵宝沟文化陶器上的有翼鹿可见,有翼神兽在史前中国的神话传统中就已经被创造出来了。

    2025年01期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9K]

红山文化遗址神话学考察专栏

  • 模拟现实:红山神话的仿生学

    王倩;

    红山神话以神话图像为表现形式,是神话全面模拟现实的结果。这种模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玉器对动物的模拟。玉器模拟的对象主要是具有特殊视力的鹰与鸮,能够蜕皮与变态的蚕、蝉、蝗虫、蝈蝈,外形具有宇宙论特征的龟与鳖,以及冬眠的熊与蛙。其二,牛河梁神庙与泥塑女神像对动物和山形的模拟。这里主要是牛河梁女神庙房址对鸟类外形的模仿,还有泥塑女神头像对山形的模拟。其三,玉器与祭坛、墓葬之间的模仿。玉猪龙模拟的是牛河梁祭坛的外形,而部分墓葬的外形模拟的是双鸮首形器以及勾云形玉器的外形。可见红山神话既是神话模拟现实的结果,也是红山生态与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2025年01期 1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8K]
  • 红山文化器物中的生殖神话思想

    王菊;

    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探源的影响非常深远而且广泛。对红山文化的研究,由于没有文字可参考,因此只有借助对红山出土器物展开研究来书写红山文化思想史。其中,红山文化器物中的生殖神话思想是比较明显而多样的。本文从红山器物中人类生殖神话思想的表达、动物多产繁育神话思想的投射、对繁殖神话的象征性赋形三个方面对红山器物中的生殖神话思想进行了解码和分析。

    2025年01期 3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 从神玉到礼玉:红山文化龙形玉玦的演变与名实

    荆云波;

    本文从文化研究的新视野——器物、图像叙事出发,跳出语言书写的历史局限性,通过对红山时期出现的兽形玉玦的流传演变与名实关系的深描与阐释,一方面以物证史,与历史对话,挖掘器物在文化交流与传承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影响;另一方面,克服纯粹考古报告式的只见器物、缺乏对器物背后神话信仰及深厚文化内涵进行深刻分析的缺陷,展现四重证据法在重新认识器物的历史文化价值方面的作用,揭示玉玦从具有神话信仰背景的神玉到礼玉再到政治符号、道德象征变化背后的宗教、政治力量的消长与名实的演变。

    2025年01期 4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2K]
  • 东北地区巫觋形象分类初探

    韩昊彤;

    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史前遗址出土的“人面形象”进行分类与分析,探讨了巫觋在史前社会中如何通过“通神”与“降神”两个维度构建其“神圣形象”,并以此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掌控与权威话语的建构。文章特别关注辽河地区与燕山南部遗址出土的“人面形象”,并通过对其演化轨迹的研究,对比得出“眯眼闭嘴”与“瞪眼张嘴”两类清晰的视觉化表达。文章进一步解码了两种形态背后的文化内涵,揭示出巫觋在不同状态下的象征意义和功能角色。文章认为巫觋作为连接天地与人类的中介者,通过仪式化的“通神”行为进入创世之初的神圣领域,而“降神”行为则以赐福的方式,将神圣性转化为社会权力的合法来源。

    2025年01期 6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6K]

中原神话研究专栏

  • 主持人语

    程建军;

    <正>“中原神话”是古典神话当代传承的重要表现,也是神话的地方化形态。20世纪80年代初,在张振犁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开展了深入、广泛的中原神话的专题调查,发掘了大量“口承神话”资料,并开展了以古典神话的流变为中心的神话研究。这种以神话的“活形态”为对象的学术取向,在当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得到了袁珂先生的认可与称道。

    2025年01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 神圣性、知识性与娱乐性:中原民间经歌中的民间神话叙事

    孙艳艳;

    中原民间经歌作为仪式歌谣,得到了地方学者的广泛搜集、整理与研究,但经歌与神话的关系仍是一个未被充分讨论的问题。中原民间经歌有大量演唱民间神话的内容,这是一种韵文体神话演述形式,具有较强的传承活力。本文通过分析经歌中民间神话的叙事及其功能,认为经歌这种韵文体神话演述形式分为三种类型,即神圣性、仪式性神话的演述,知识性神话的演述,神仙化、世俗化与娱乐化的神话演述。中原民众把自己的信仰诉求、生活感受、娱乐需求等与神话融为一体,使得经歌不仅可以在神圣仪式中被演唱,亦是一种可以拿来炫耀的“知识”,同时成为一种娱乐资源。经歌传承的重要内在动力也由此得到展现~((3))。

    2025年01期 7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0K]
  • 登封大禹神话的考古学建构

    朱鹏;

    20世纪以来,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引发了关于大禹真实性的巨大争论。而后,对夏墟和禹都的寻找成了中国考古学百年来的重要议题。禹都阳城登封说是考古学界在夏墟与禹都考古中的主流观点之一。夏墟与禹都虽始终没有确凿的考古证据,但考古学界的各种观点却成了地方文化精英建构大禹神话的重要依据。登封即是在利用地下遗址王城岗和地上文物中岳汉三阙的基础上,从考古学上建构起了大禹神话。

    2025年01期 10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3K]
  • 伏羲神话的多重功能与功能的有机调适——以河南淮阳人祖庙会为个案

    霍志刚;

    中原地区的伏羲神话和信仰依然在活态传承,尤其以淮阳人的祖庙会最具典型性。伏羲在淮阳地区被称为“人祖爷”,以始祖神为主要神格,还兼具多重神职,由此产生了诸多祈愿习俗。通过对河南淮阳地区伏羲神话的民族志研究可以发现,神话在当代依然具有多重功能和意义,其传承的动力在于其满足了社会和民众的个体需求,既发挥了一定的传统功能,又在现代化语境下进行了功能的有机更新调适。伏羲神话在传统语境中发挥着巩固信仰的功能,解释功能,群体的凝聚和维系功能,教化和规范功能,调节娱乐功能。同时,神话在现代社会中被挪用和重构,被赋予新的功能,在不同语境下为适应多方面的需要而进行了功能的有机调适:神话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被直接或间接地应用;在神话和信仰基础上形成的担经挑等各种民间文艺表演,推动了地方文化共同体建设;地方上对于伏羲神话也进行了新的阐释,“羲皇故都”成为独特的文化品牌,增强了地方文化认同;在非遗语境下,神话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被重新赋予了价值和意义。

    2025年01期 12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8K]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

  • 《山海经》之“山”解析

    崔广彬;

    《山海经》所记述之“山”源于“山”字的本义“宣气”,是我国先秦时期天道周流思想的集中体现,这在先秦秦汉的其他典籍和出土文物中可以得到明证。《山海经》是由巫师们根据星辰运行,合天地阴阳变化,因时而行祭祀活动的记录。它是我国先秦时期巫师行天道布王政的一部“巫历”,是祭祀仪式的操作手册。巫师们通过观星辰之“山”,节宣天地之“气”,定阴阳时序之位。自春秋以降,由于周王室衰微,正统祭祀受到冲击而失统,“山”的“宣气”义遂逐渐转化。

    2025年01期 13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8K]
  • “三皇五帝”早期批判辨析

    刘勤;李远莉;

    “疑古”表现出古人“多讥往哲,喜述前非”的批判精神。早期“疑古”是在“宗经”(尤指古文经学)、“尊孔”氛围下的“疑古”,如以欧阳修、刘恕、魏了翁、崔述为代表,他们对中国上古史中的“三皇五帝”的质疑和批判均是在这种氛围下展开的。而康有为对“三皇五帝”的批判,虽然仍受着“宗经”大氛围的深刻影响,但明显有着以“经术”为“政术”的新转向。他变前人“疑而弃古”为“疑而用古”,把“疑古”推向绝对。以上诸家,囿于时代和传统的诸多局限,对“三皇五帝”的批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2025年01期 15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 二元对立的圆形转化——“石头记”的神话结构形式及其意义探讨

    杨朴;杨旸;

    “石头记”的二元对立是由两个神话构成的:一个是大荒山的一块石头,经女娲炼制成为“宝玉”,“宝玉”置换为人物宝玉,又因其“衔玉而生”进入红尘世界;另一个是一僧一道使“宝玉”历劫,使贾宝玉出家并“归彼大荒”。“石头记”中两个神话的二元对立结构,象征的是两种原型的矛盾与冲突:由“宝玉”置换的宝玉,象征的是女性原则原型,而一僧一道使宝玉“历劫”出家,所指向的是男性原则对人毁灭的原型。所谓圆形转化,是指石头虽然被置换为“宝玉”,进入红尘世界,但最终又成为石头。正是这一圆形结构,使《红楼梦》生发出更为悲凉、更为凝重和更为深邃的悲剧主题。

    2025年01期 16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9K]

跨学科神话研究

  • 由古文字探“舜”字及人物的来源

    王宁;

    在先秦传说中帝喾、帝舜为一人之分化,即《山海经》中的帝俊。“喾”来源于殷墟卜辞的祭祀对象“■”,为学界所公认,此字旧释“夒”,实当释“憂(忧)”,音转为“喾”;而“舜”的来源至今成谜。根据战国楚文字“舜”的字形结构分析,“舜”字当来源于卜辞中的祭祀对象“■(竣)”,与“憂(喾)”是同人异名。

    2025年01期 18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4K]
  • 出土文献中的“司神”与《九歌》篇序新考

    谭梅;

    出土简牍资料中有一系列以“司”为名的神,关于诸“司”神身份的考辨历来争论不休。根据新出材料,出土简牍中的“司命”应即大司命,司禄、司祸实际上是同神异名,即《楚辞》中的少司命。出土文献中关于“司命”“司禄”等神灵身份的记载对于认识今、古本《九歌》的篇次与篇目构成等问题有积极意义。

    2025年01期 197-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7K]
  • 情感之刃与宇宙空间:蛇的新神话叙事

    何胜莉;

    在中国当代新神话叙事中,蛇的形象在人性与神性凸显维度上出现了不同的变化。一是以女娲族、相柳、巴蛇、螣蛇和白娘子为代表的人性叙事,映射了当代爱情观、婚姻观和价值观;二是以虚数蛇神、蛾蟒神和世界蛇为代表的神性叙事,表达了量子宇宙概念下对人类与自然、宇宙关系的思考与探索。蛇的神话叙事演变不仅是简单的文化现象或科技进步,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成长历程和现代文明的观念转型。

    2025年01期 213-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少数民族神话研究

  • 神话学史料的族属问题探微——以纳木依人的《洪水朝天》神话为中心

    杨杰宏;

    族属问题是神话学史料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一问题涉及神话学史料的文化原生性与整体性原则,以及神话学研究的科学性原则。现已划入藏族的纳木依人在历史上与纳西族有着同源共生关系,这从大量的历史学、民间文学及语言学材料中可以得到证明。纳木依人的洪水神话、创世神话与纳西族的洪水神话、创世神话存在着较高的相似度,这种相似度并非源于传播关系,而是属于同源异流的文化关系。民间文学的“中间型”特点也是造成族属问题的根源之一。

    2025年01期 23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 从古歌到经典: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和“阿倮欧滨”祭祀研究七十年史述

    卢璘;

    以20世纪50年代的大调查至今为时间矢量,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被发现、搜集、整理、研究的历程已跨越七十年。本文爬梳了“遮天大树”神话由口头传统(口承神话)到书面文本的历史脉络,在从“到民间去”到“朝向当下”再到“面向未来”的语境转换中,连同与其紧密关联的“阿倮欧滨”祭祀研究作一纵截面评骘,以管窥“遮天大树”神话参与民族文学史、文化史建构的文本化和经典化历程,探讨在新语境中关涉其未来面向的可能性。

    2025年01期 245-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6K]

外国神话研究

  • 古埃及创世神话与18、19王朝兄妹婚

    刘彦伯;

    18、19王朝的王室兄妹婚要较古埃及其他时期更为普遍,但同时期的民间兄妹婚却相当罕见。现有研究对这种现象未能提供全面的解释。透过确认古埃及的创世神话对18、19王朝思想的重要影响力,可见兄妹婚是统治阶层模仿创世诸神的表现,有助于巩固王室的神圣统治,以对抗当时的僧侣集团,并促进了父子共治制的稳定发展。在这其中,埃及毗邻地区的创世神话也起过一定的作用。至于民间兄妹婚之所以不普遍,主要是因为缺乏从创世神话中所见的神圣化的需要。

    2025年01期 264-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1K]
  • 南美亚马孙地区的神话传说译介——以《亚马孙民间故事》为中心的考察

    宁锐;刘恺;沈学雨;

    在《亚马孙民间故事》一书中,可以发现当地民众广泛利用神话传说,来解释亚马孙河的起源、气候变化的原理、特有动植物的生物行为等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同时,当地民众重视发挥神话传说所蕴含的法律道德的教化功用,实现保护环境、促人向善与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亚马孙地区流传的神话传说具有传承时间长、涉及群体多、覆盖区域广、题材不断更新等特点。相关学术研究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人们分辨并驱散“西方中心主义”对亚马孙地区的文化侵扰,保护和提升当地广大民众的生存权利与身份认同感,中国神话学领域也可以借此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

    2025年01期 281-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研究综述

  • 《搜神记》在日本的百年传播史研究

    刘岩;钟雅芸;

    中国志怪小说《搜神记》不仅是中华文学瑰宝,对中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更跨越国界,对海外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进行译介与深入研究。本文系统梳理了《搜神记》在日本的翻译与传播历程,从他者视角剖析其传入日本后的演变与发展。历经百年,该书的相关译本与研究成果迭出。进入21世纪,《搜神记》展现出多元化的传播趋势,以该书为灵感改编的儿童绘本《千年狐狸》及青年漫画《千年狐:源自干宝〈搜神记〉》在日本面世,并广受好评。在当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时代背景下,《搜神记》作为成功传播中华优秀文学作品的典范,为如何利用新传播方式与媒介手段推广中华文化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借鉴。

    2025年01期 295-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 新世纪《山海经》神话研究述评

    张嘉睿;

    《山海经》是我国早期神话最重要的典籍。进入21世纪,随着学术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多元化,《山海经》神话研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本文选取21世纪以来《山海经》神话研究的论著为对象,分别从人物神话、自然地理神话与整体神话研究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与评述。

    2025年01期 313-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8K]

博士生论坛

  • 剖分式艺术视角下对闻一多《山海经》双头生物产生观的再思考

    尹博;

    本文从剖分式艺术的视角出发,对《山海经》中双头生物的产生问题进行了辨析与解释。剖分式艺术是艺术人类学的一个概念,其艺术表现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在中国亦土壤深厚,兽面纹、仰韶文化鱼纹、河姆渡文化鸟纹等均可视作剖分式艺术的表现,因此剖分式艺术可被运用于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借助剖分式艺术,本文发现闻一多的双头生物产生观把性别观念强加于双头生物上,并存在将双头一身生物等同于双头双身生物的先验预设。通过《山海经》的文本内证和剖分式艺术的相关材料,本文探讨了闻一多双头生物产生观的失误,并定位剖分式艺术对于神话中双头生物产生的解释效力。

    2025年01期 331-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4K]
  • 海伦神话起源考述

    刘豪;

    荷马以降,逐渐形成“谴责海伦”和“维护海伦”两种海伦叙事,两种叙事的竞争暗指海伦神话有两种来源。“海伦”一词的词源分析表明,该词的来源十分古老,与光和植物有联系。分析《荷马史诗》中海伦的修饰词并对比考察古代神话,发现海伦有古印欧神话中黎明女神的特质和地中海地区植物女神的特征,明确了海伦神话有两种来源。不同来源的神话虽各有其独立的叙事,但因为都有“诱拐女神”这一神话母题,且都与太阳的运动相关,遂产生联系。海伦神话事实上是古印欧神话和地中海地区植物女神崇拜的综合体。

    2025年01期 353-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2K]
  • 日下黑白:明清神话文学中的颠倒世界

    郭恺;

    《聊斋志异》的名篇《罗刹海市》塑造了中国神话文学中经典的颠倒世界,更早的明代《獝狂国记》中已将此类主题书写得淋漓尽致。《獝狂国记》和《罗刹海市》塑造的颠倒世界有诸多不同之处:前者的情节布置重在面对,而后者重在逃离;前者的艺术表现重在引经据典,而后者重在新奇曲折;前者的主题思想重在抨击时政,而后者重在劝世持正。在描绘颠倒世界的重要参照物“中国”时,明清神话文学中的“中国”观念具有包容的全面性和正义的偏向性。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中,《獝狂国记》和《罗刹海市》产生了文学艺术上的共鸣,这可以归因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正义的文化情怀以及古代神话文学表达民心的思想价值。

    2025年01期 369-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1K]

  • 征稿启事

    <正>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神话学的研究和发展,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决定编辑出版《神话研究集刊》(每年两集),现将相关征稿事项公告如下:一、栏目设置《神话研究集刊》围绕以下研究方向征集稿件:1.中国神话典籍文献整理研究;2.神话与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历史与当代);3.巴蜀神话研究;4.道教与神话研究;5.少数民族神话研究;6.神话与文学、艺术、美学、考古、历史、民俗等跨学科研究;

    2025年01期 385-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