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舒宪;
<正>按照十四亿人口的比例来推算,十二生肖的每一种动物属相之下,都有一亿多人。换一种说法,我国十四亿总人口中每年都有一亿多人要过自己的“本命年”。1998年我在海南岛任教时,曾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编过一套“中国生肖文化丛书”,共十二册,每位专家负责撰写一种生肖动物,侧重挖掘和阐释这种生肖动物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我写的是猪生肖的一本,用本土话语为书名,即?亥日人君?。后来这套书又在21世纪初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再版。如果要在十二生肖中评选出一种富有神话性的动物,那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2024年0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 叶舒宪;
本文依据考古材料,通过文物的视觉图像,论说史前长三角地区的玉器生产中神龙形象的派生情况,并说明“玉生龙”的认识原理:玉文化万年传承在先,龙文化借助玉文化而得以创生和表现。早在甲骨文出现之前两千多年,长三角地区的先民就已经完成了对神龙形象的创造。“玉生龙”的过程,可以从史前科幻玄想的角度加以理解,把握以玉代表天和神圣的信仰和价值观,如何投射为龙凤类的虚拟升天交通工具。甲骨文中的“龙(■)”“凤(■)”二字,给龙头和凤头上方添加的符号,便是玉的符号。这是最早的文字书写对“玉生龙”文化原理的永久见证。
2024年01期 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9K] - 昃昊;
《周礼》中“蚕为龙精”的文献记载,不仅表现了古人对农桑饲蚕的时令重视,而且显示出古人对蚕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神圣认知。借助文化大传统的原型图像和民俗仪式,以及最新考古出土的蚕丝实物,可以探源神龙与神蚕在意象构型、神话幻想、原始信仰等层面的文化关联,进而总结蚕虫化龙的文化演变路径。这种神话观念催生了“蚕龙合体”的神话意象组合,成为丝绸文明的文化基因,被编纂入“玉帛为二精”的神话链条,进而贯穿、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2024年01期 2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2K] - 高久雅;
本文以神话研究之四重证据法及文化文本的编码理论,分析中国台湾苗栗地区“■(bàng)龙”仪式,探讨该民俗如何由“龙”的元编码,逐步演变为苗栗客家人在元宵夜时炮炸龙灯习俗之发展脉络。炮炸龙灯习俗具有多头并起的文化源流,广泛存在于苗族、瑶族、壮族、土家族等多民族聚居之地,乃是各族群祖先为克服环境挑战以趋吉避凶的回应方式。台湾客家族群承继发扬此民俗,并利用来自大陆原乡的炮炸龙灯仪式,在早期闽客移民聚集的苗栗地区,建立聚落边界,团结族人,融摄地方信仰,展现出整合当地各族群文化的仪式功能和演变轨迹。
2024年01期 4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6K] - 蒋雨珊;
烧龙传说中“龙”的神话形象并不固定,根据当地历史上的旱涝、瘟疫、战乱等灾害,既可能是除恶行善的守护神,也可能是作恶的孽龙。它的神话原型是接近主司降水布雨的应龙与民间信奉的火神、灶神(即烛龙、祝融)的融合体。烧龙是火崇拜与龙崇拜的高度融合,集中体现了先民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朴素心愿,同时,烧龙神话对龙的穿越海陆空三重空间超凡能力的塑造,也是人类超越自身局限的更高精神追求的具体体现。
2024年01期 6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2K] - 孟令法;
龙是一个从远古走进当代的中华文化共享符号,它早已融入中华民族每个人的文化血脉。作为拥有千年建都史的北京,龙的多元化发展不仅体现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多样性,也在具象化的实践中赋予不同族群及其个体成员以文化认知。以龙为基础构建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普遍存在于北京的民间社会,且以“龙地名”“龙寺观”和“龙风景”为代表。相较于西方社会,龙在中国的总体意义是吉祥的,而龙形象的视觉塑造及其话语阐释都是在人们的生活需求下发生变异的。这种变异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如今,龙已不再具有区分“人”之社会等级的作用,转而成为反映人民性的文化符号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资源。
2024年01期 7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3K]
- 张多;
<正>从19世纪末算起,中国神话学已经走过120多年历程。以今天中国神话学者们所取得的成就来看,可以说当代中国神话学已经处于国际学坛的第一梯队。今日之中国神话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学术格局。如果说“学派”这样的概念还能作为一个单纯学术评价概念的话,那么当前中国神话学同人团体,至少有以四重证据法为特色的“文学人类学派”,以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方法为特色的“民俗学派”,以社会人类学方法为特色的“社会人类学派”,以区域多民族神话整体研究为特色的“西南学派”“东北学派”和“中原学派”,以汉文古籍考据为特色的“文献神话学派”,以研究域外神话为特色的“区域国别学派”等,此外还有很多学者从传统文艺学、语言学、史学、哲学、考古学、心理学、艺术学、天文学角度研究神话,构成了当代中国神话学的繁荣图景。
2024年01期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 张多;
放眼国际学术界,运用民族志方法进行神话研究是普遍的做法。该方法往往汲取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的研究经验,形成学科交叉。运用民族志方法研究当代人类社群中依然活着的神话,这种方法被称为“神话民族志”。本文通过对晚近国际学界在神话民族志研究方面学术史的论述,呈现这一领域的学术脉络,为倡导中国神话民族志提供他山之石。
2024年01期 9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5K] - 李斯颖;
结合分子人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洪水与人类再殖神话存在一个早期的共同叙事雏形。随着中华民族先民的迁徙、发展与地方融合,该神话逐渐具有了多民族、多区域的丰富样态与独立特点,在不同时期衍化发展出了人与天女婚配、雷公报复与兄妹婚、石龟(狮)避水等母题。同一神话母题的多重异文再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涵,并生动阐释了“多元”“一体”之间的有机辩证关系。该神话母题的演变过程呼应了中华民族基因进化遇到“瓶颈”时带来的“过滤”效应。这一规律有助于探讨母题产生、分化的历史时期,揭开神话中的层累关系。
2024年01期 11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 梅东伟;
家(或家庭)、国是神话的重要主题,在兄妹婚神话、嫘祖神话、奔月神话和尧舜禹神话的当代传承中,众多异文围绕家、国形成了一些重要“议题”,如家庭生产(包括人自身的生产和社会生产)、家庭“伦理困局”及其化解、家与国的关系等。同时,神话围绕家、国的叙事也表达着民众对天人关系和性别权力的诸多思考,其中既包含着对天人(或人神)关系的认知,也包含着对家国一体、以国为先观念的认同,以及女性基于性别意识的抗议与不满。
2024年01期 122-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5K] - 李冬;
青海柳湾彩陶是河湟地区新石器时代多元文化叙事的综合体,它承载着早期先民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氐羌族群作为其文化的继承者,将图像神话中的天地祭祀、日月崇拜、祖先与生育信仰等内容传播到纳西族、彝族、哈尼族、基诺族、白马藏族、白族等民族神话之中。通过梳理彩陶中的图像神话,结合氐羌族群各支系民族神话内容,能够分析古老图像神话对各支系民族神话发展的影响,疏通神话发展的源流,探索其中传承演变的规律,从更古老的图像神话中探索先民深层次的哲理思考和文化认知。
2024年01期 14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7K] - 杨小平;
本文以《日本的民话》(1973年)记载的日本东北及关东地区的蛇故事为对象,从现代民话研究视角分析日本神话中的“蛇”在神与妖之间的形象转变,进而阐释现代日本传说的地域性、日常性、传承性,探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是怎样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的。本文选出的《蛇与蚯蚓》《蛇眼》《蛇子》《火神与蛇》《谈笑姑娘》等5则民话中的蛇,一方面是动物学的妖怪,另一方面也是日本民众对于自然环境及外在世界的重述式阐释。柳田国男认为妖怪是日本的古老众神凋零的形象,而且妖怪不能离开人而存在,如果失去与人类的交涉,那么妖怪的世界也会崩溃,妖怪的存在也会归为虚无。
2024年01期 156-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 张柯欣;
中国日食、月食神话依照日食、月食现象的结构可分为解释日月消失的神话消失叙事,以及解释日月复圆的神话复圆叙事。其中神话消失叙事又可分为初步解释日月消失的神话简单叙事与完整解释日月消失的神话完整叙事。在实践语境中,救护仪式控制世界的功能被强化,此时神话简单叙事缀连于救护仪式之上。而在叙事语境中,民众更需要神话解释世界的功能,此时神话完整叙事成为神话主体,作为神话复圆叙事或者神话叙事组件的救护仪式则成为附加部分,缀连于神话完整叙事之上。
2024年01期 175-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 杨慧玲;
2023年10月14日至15日,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和云南大学神话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神话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新时代中国神话学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成功举办。会议开创性地召集全国五家神话研究机构和团体,汇集来自20余所高校的神话研究中坚力量,就当代神话研究的基本问题、核心议题与未来方向进行了交流研讨。整体议程包含主旨报告、平行会场、特色方向报告,在比较神话学的多元交流、神话学研究的多方向纵深、神话学学科开显中华文明多元内涵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会议的成功举办对中国神话学学术发展与学科建设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打造出神话学界合作与交流的共研格局,堪称“站在历史新节点”。
2024年01期 195-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7K]